“白鹤楼”亦称“清晖楼”,位于尤溪县城关水南,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(1174—1189年),宋时,这里是城关拔萃坊(元时改为兴文坊),白鹤楼叫白鹤堂。由宋以降,其建筑群曾遭焚毁,原先的规模早已荡然无存。清光绪十七年,本县例贡生周宣光、拔贡卢知章等十多位名士,倡议重建白鹤楼,并捐出了靠近水陆寺的一块地,以便扩建。重建了白鹤堂,取名为“清晖楼”,仍奉祀正阳、纯阳二位祖师神像即主祀钟、吕二仙。据民国《尤溪县志》载:“相传邑人赵希参以郡守归,春三月建丹阳会,道人画鹤于壁,道人击掌,鹤亦应节,既而莫知所之,匾以今名。”也就是传说,宋嘉定元年(1208)进士赵希参,官至高州知府,退休回尤溪。三月举办丹阳会有道人降临盛会,在楼壁上随手画了一只白鹤。道人拍掌歌舞,壁上的白鹤也应节而舞。随后道人亦自失踪。后人根据这个传说,将这座楼取名为“白鹤楼”。
白鹤楼由蕊珠宫、灵官殿、中堂、山门、观音堂、文昌阁、斋饭堂及左右形似鹤翅的荷花池所组成。雕梁画栋,古色古香。主体建筑“蕊珠宫”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,保存较好。中为明间,主祀钟离权、吕洞宾师徒,前为郝大真人。左右次间,祀章、柳二真君。四周回廊。前为丹墀,中间有一个八卦形藻井。下殿祀护法天尊。左右为厢房,分设钟鼓楼。楼的东西向各有一口半月形池塘,即为白鹤翅膀。主楼左侧为观音殿,祀观音大士。右为文昌阁,再右为斋膳堂。
1991年10月,县文管会发动群众集资修缮,首期工程于1992年2月竣工。在修缮过程中,于正厅四壁上发现了朱熹联句手迹:“春报南桥川叠翠,香飞翰苑野图新;雪堂养浩凝清气,月窟观空静我神。”朱熹的这一“春香雪月”联,以咏自然景物而寓哲理,落款分别为“晦翁熹”、“朱熹”、“晦翁”及“鸢飞鱼跃”四方闲章。据考证,此联当为朱熹中年之后所写无疑。现存字迹,则应为后人在修缮白鹤楼时临摹之。
白鹤楼为尤溪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。保护面积2781平方米,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。1988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5年起,群众先后集资修缮了下殿、华表山门、观音殿、文昌阁、斋膳堂,又浚扩了两旁池塘、四周围筑围墙等。现为县道教协会会址。
http://sm286307371.blog.163.com/blog/static/20519936520145124915605/
评论